“你想知道如何健康快樂地活到一百歲嗎?我的研究就是希望解決這個問題。”在4月1日上午舉行的復旦大學第十期“浦江科學大師講壇”上,英國皇家醫(yī)學科學院院士、澳大利亞國家表型組中心主任、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名譽教授杰里米·尼科爾森激情開講。
作為國際分子表型組領域專家,尼科爾森在系統(tǒng)醫(yī)學、代謝表型、分子病理學等領域都作出了突出貢獻,被譽為“代謝組學之父”。他致力于讓先進醫(yī)療技術跨越實驗室的高墻,成為每個人觸手可及的生命盾牌,讓醫(yī)學從“對抗疾病”轉向“預見未來”。

被譽為“代謝組學之父”的尼科爾森指出,人類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(huán)境中,基因與環(huán)境之間的動態(tài)交互作用是理解健康與疾病的關鍵,因此,僅僅關注基因是遠遠不夠的,正是這一局限催生了表型組學的誕生。
從基因組到表型組
人類如何研究“延年益壽”
“我們都希望能夠活得更長壽、更健康、更快樂,而對于我們中的很多個體來說,科學進步可以顯著提升生命質量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精準醫(yī)學。”尼科爾森指出,基因組檢測工作是目前人類疾病防治的重要工程之一。
2003年,92%的人類基因組就已成功完成測序,目前科學家們仍在為剩下的8%的基因組測序和圖譜編制而努力。人類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(huán)境中,基因與環(huán)境之間的動態(tài)交互作用是理解健康與疾病的關鍵,因此,僅僅關注基因是遠遠不夠的,正是這一局限催生了表型組學的誕生。尼科爾森說,“我們的基因與環(huán)境——包括吃的食物、呼吸的空氣、使用的電子產品、與人體共生的微生物體——都會產生互動,進而影響到人類的預期壽命。研究這些內容的范疇,就是人類表型組”。
所謂表型組,就是由基因、表觀遺傳、共生微生物、飲食和環(huán)境暴露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系列可測量特征,包括個體和群體的物理特征、化學特征和生物特征。表型組學聚焦于這些可測量特征的研究,是繼基因組之后生命科學的又一個重點方向。
“在過去幾十年間,人類死亡的方式與比例在不斷發(fā)生改變,這是表型組學重視的問題之一。” 1632年,倫敦人的主要死因是感染性疾病和兒童疾病,那時分娩死亡率和新生兒死亡率都很高,但現(xiàn)在這種死因已大為減少,而一些新的死亡因素比例則開始上升。尼科爾森指出,這些數(shù)據(jù)表明,環(huán)境影響與社會背景也與健康問題密切相關。
比如現(xiàn)在英國有50%的兒童不經常運動,同時大量青少年在16歲之前就開始飲酒,這些錯誤的習慣會提升他們的炎癥風險,甚至提高胰島素抵抗。中國不少城市飲食正在西化,包括麥當勞等快餐的流行會導致糖尿病的發(fā)生。在過去幾年中,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糖尿病發(fā)病率都在增加。“但這不是科學家能夠輕易解決的問題,還需要社會各方的合作與努力。”
破解健康危機的“代謝密碼”
“人類是超有機體,我們的健康密碼,不僅藏在2萬個人類基因中,更存在于100萬億個微生物基因的復雜對話里。”尼科爾森說,每個人的腸道內有1公斤微生物,其代謝產物可解釋8%的BMI變異,并與糖尿病、自閉癥等疾病直接關聯(lián)。此外,在COVID-19長期后遺癥患者的血液中,炎癥因子與脂蛋白紊亂共同構成“代謝風險空間”,提示心血管與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激增。
上述種種“蝴蝶效應”表明,傳統(tǒng)醫(yī)學模式已經難以應對現(xiàn)代健康挑戰(zhàn),現(xiàn)在科學界的共識是——生病是整個身體出了問題,而不是某一個器官出了問題。尼克爾森團隊對澳大利亞所有健康人群進行了表型測量,并且與病患的生物標志物、代謝標記物進行全面對比,更是證實了這一觀點,這也意味著從表型組到轉化醫(yī)學,可以更好地預測、診治疾病,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藥物研發(fā)。表型組醫(yī)學通過“全息解碼”人體與環(huán)境的動態(tài)交互,讓醫(yī)療決策不再依賴經驗猜測。
尼科爾森團隊已經為此研發(fā)了好幾項先進技術。其中,澳大利亞國家表型組中心已開發(fā)出低成本、便攜式的核磁共振NMR設備,可快速評估心血管風險甚至早期感染跡象。“就像血糖儀普及了糖尿病管理,未來這些工具將讓普通人也能掌握自己的健康密碼。”
面對生命健康領域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戰(zhàn),尼科爾森認為,國際合作是唯一出路。從上海到珀斯,從多哈到劍橋,科學家們正在共享數(shù)據(jù)、統(tǒng)一標準,構建全球健康預警系統(tǒng)。
2018年,復旦大學牽頭實施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(一期),這項中國首個聚焦人類表型組的國際大科學工程,由金力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,聯(lián)合其團隊在內的全球頂尖科研力量,構建了從宏觀體征到微觀分子水平的全維度表型解析體系。
該計劃近年來產出一系列突破性成果,顯著推進了精準醫(yī)學發(fā)展,既為生命科學領域樹立新標桿,又通過跨尺度表型數(shù)據(jù)庫與標準化技術體系的建立,向世界貢獻了系統(tǒng)性的健康研究范式。作為國際協(xié)作組的共同發(fā)起人和理事會成員,尼科爾森說團隊未來還要克服樣本收集處理的問題,從而實現(xiàn)更深入的國際合作。“不同國家的科研工作者建立起連接與共識,在研究方法、實驗流程等方面達成一致。好比是大家都在做菜,現(xiàn)在用的是同一份菜譜,保證做出來的菜味道是一樣的。”(葛近文、楊玉晴對本文亦有幫助)
loading......